“当年受到初中老师的影响,我选择了师范专业,我一直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,所以一毕业我就来到学校,走上了科技教育的这条路。”怀着对青少年科技工作的热爱,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理综教研组长周婧雅在“科技育人”的道路上探索更多可能。她带领团队改进教育教学策略,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激发学生创造力,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,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,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的魅力。
激发创新活力
播撒科学种子
2013年,周婧雅初到学校,兼任七八年级生物教师和实验员。当时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,如何引导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,培养科学素养,成为她面临的难题。
于是,周婧雅利用课余时间研究教学方法,将对科学有好奇心的学生组织起来,成立科技兴趣小组,开展课题研究和实验活动。她开设了第一批生物社团,组织学生进行解剖鲫鱼、种植豌豆、自制酸奶和葡萄酒等有趣的实践课程,这些课程深受学生喜爱,生物社团也成为学校最快满员的社团。
为了上好实验课,周婧雅课前都会进行预实验,做好充分准备,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,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。
突出因材施教
搭建探索平台
“如何利用身边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?”周婧雅认为这是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。来到学校的第二年,她与教学处领导共同策划了第一届科技节。当时学校缺乏经验,周婧雅便到三帆本校学习,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北京的科技场馆,为不同年级筛选适合的活动场地。她还积极参与科技节的相关活动,与其他学校交流经验。经过精心打磨,第一届科技节成功举办,获得师生一致好评。
有了成功经验,第二届科技节继续创新。周婧雅向全校征集科技节吉祥物和LOGO,并将其制作成文创奖品。同时,她还向家长和社会征集游园会资源,结合不同学段特点,开展特色科技游园活动,如VR眼镜制作、机器人大赛、DIY牙膏、科技发展史短剧表演、3D打印等,活动趣味十足,学生参与度极高。
在周婧雅的指导下,学生李嘉莹完成了“果蔬净化卫士”去除农药残留程度的调查研究论文,获得2022年朝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第23届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朝阳区三等奖。
这份成就背后,正是周婧雅坚持因材施教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的体现。她在教育教学中,不仅传授科学知识,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,引领他们勇于探索、崇尚科学。李嘉莹说:“周老师通过启发式教学,引导我们先思考、动手操作、分享见解,鼓励我们提出问题并探索答案,教会了我们独立思考,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。”
引进来走出去
推动科技教育
在开展校内活动的同时,周婧雅积极探索将科技教育向课外延伸、向校外拓展。她带领学生走进兄弟高中的实验室,体验高中实验;邀请中科院专家举办科普讲座;带领学生参加中科院科普开放日活动等。她还根据小学与初中生的认知差异,开展不同系列的校外实践活动,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、天文馆、自然博物馆等场馆,并创新设计了科技学习手册,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在她的推动下,学校还联合望京街道,策划了一系列青少年科普活动,融入创新性科普体验课程,以“课后课堂”的形式开放,传播科学精神,激发学生的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。
在周婧雅的带领下,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从她一个人“单打独斗”发展到整个理综组14人分工协作。近年来,她带领团队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、市、区级大赛,学生在市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600多人次,其中区级及以上获奖超100人次,“科技味”已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新名片。
(劳动午报记者 孙艳)
创同配资-创同配资官网-网上配资开户-配资首选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